规划设计丨投资分析丨营销策划

抓住战略性新兴产业这个重要突破口

泓域Macro    战略性新兴产业    抓住战略性新兴产业这个重要突破口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与驱动力,决定着未来一国一地的战略地位。可以说,新兴产业强则地区强。

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紧紧依靠改革破解经济发展和结构失衡难题,大力发展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当前,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快步进入全球产业价值链中高端,已成为新旧动能转换的重大战略问题。科技经济发展历程,无一不是新兴科技产业替代、新旧产能转化的过程。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新旧动能转换中的地位,就是通过把握新科技革命带来的机会,以新科技、新模式、新业态、新产业,进入新兴产业价值链,进而取代、改造或重组落后产能,形成未来竞争发展与创新的驱动力。

所谓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指随着具有“高精尖”特征的新科研成果与新兴技术的发明应用而形成的、引领产业转型发展与结构优化升级的新兴行业。而新动能,主要是指通过结构性改革、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等举措,以及新科技革命培育的新兴产业,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力。因此,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与驱动力,决定着未来一国一地的战略地位,可以说,新兴产业强则地区强。山东作为国家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理应在全国新旧动能转换过程中发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示范引领作用。

近年来,山东在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发展。然而,与江浙、广东等先进省市相比,在过去十多年沿海省市实施体制改革、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等方面,已呈现出较为明显的滞后态势,产业结构调整缓慢,新兴产业规模不大。山东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瓶颈,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战略不落地。虽然提出了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战略,但依托创新驱动新旧动能转换的力度不够,例如广东、江苏及深圳、苏州等省市,10多年前就大力推进“腾笼换鸟”“双转移”布局,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了更大发展空间,而我省一些城市或地区推进力度则显得不够。一方面,这些城市或地区抱残守缺,旧动能依然如故;另一方面,旧的已去新的不来,转移了传统产业,又没有新科技产业及项目替代,于是高标准就递减变异,人才引进、产业替代、就业财税等打了折扣,影响了既定战略目标。

体制不协调。相对江浙及广东等地加速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我省一些地区或部门的职能转变较为缓慢,2017年山东政商关系居吉林之前,在广东、浙江、江苏等省份之后,排名第十位。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与新旧动能转换方面,有些地区或部门“各行其是”,利益纠结突出,有利的齐插手,无利的全推诿。一些重大项目重复性延续或重叠,造成资源浪费,成果转化率低下。

政策不到位。一些城市或地区出台了名目繁多的加快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政策,但真正落实到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撒胡椒面多,精准服务少;刮风措施多,持续服务少。政策制定与规划,部门之间各吹各的号,缺少政策对接及有效协调。一些政策优而不惠,呈现出政策断链与措施的碎片化现象。其结果是,政策虽好,但落地无根,发展成效则事倍功半。

园区无支撑。园区创新驱动是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支撑,也是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环节与重要基础。目前,一些地区的科技园(谷)、孵化器,“点高面低”,高科技不高、孵化器不符,存在着科技虚拟化、企业空壳化、产业空心化、政策套利化等一系列问题。不仅耗费大量资源、资金,还持续造成产能过剩、空城、空园和资源破坏、环境污染,加剧了新旧动能的转换成本。

产业无链接。有的城市或地区纳入重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专项,主要集中在园区或大型企业,而围绕区域发展、产学研资介链接合作,对具有关键性、链接性的创新型项目及科技型、配套性中小企业的支持不够。在产业链接、服务配套及集群政策等方面,项目不够明晰,措施不够有力。

凡此种种,导致山东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规模不大,发展质量不高,集群建设滞后,服务支撑不够等,成为实现创新驱动、动能转换的瓶颈。因此,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要围绕速度换挡、结构升级、动能转换,坚持系统发展、差异发展、链接发展、协调发展。既要避免一锅炒、一窝蜂,又要避免零敲碎打、东一榔头西一棒。具体说来,应更注重如下几个方面:

强化系统发展。以全球创新资源整合,有效集合大数据、云计算等网络资源,服务创新生态系统建设,实施产业空间拓展、链接配套、网络整合、多元融合等一系列转型。围绕新旧动能转换的重点目标,引导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相结合,全面系统地解决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各自为战”“无的放矢”等问题,推动经济、社会与科技在质量发展下实现系统联动、转型升级。

推进差异发展。通过差异化发展战略,因地制宜地提高比较优势领域的创新能力,开发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的产业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新模式,突破传统产业发展瓶颈,形成独到的新旧动能转换“制高点”,以及个性化定制的转换模式。以结构优化升级行动计划,建立各具特色的创新驱动转换基地;以研发、配套、制造产业链,推动科技产业园转型与新旧动能转换实验区建设。

实施链接发展。借助科技创新与转型体制机制优势,建立资源整合、学科交叉、跨界合作、多元协调的新旧动能转换链接体系。以知识链、产业链和价值链的协调整合,实施“政产学研资介用”的系统链接。以创新产业链接,推进创新链,完善资金链,实现创新驱动的链接效应,进而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规模经济和集聚效应。

加快协调发展。以发展战略、体制、政策与管理的要素联动、多维协调,推动科技、经济、社会与区域的协调发展。通过“纲举目张”,构筑协调发展、科学发展、质量发展运行机制及评估体系。通过体制协调、转变政府职能,简政放权,建立有利于开放、协同、高效、创新的跨部门、扁平化、网络化“决策共商”体系,破解创新资源浪费难题,填补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断层,化解产学研之间的利益纠结与矛盾。

加大精准“扶强补短”的力度,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建设与科技资源供给。以科技园、产业链为重点,务实求新。围绕科技创新与先进制造、新技术应用,逐一按照产业链价值要求,引进人才、企业、资源、资金与项目,做大做强新兴产业集群,加快解决“有链不成军”“有群不成园”等问题。

创造“以用为本”的人才政策环境。推进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在人才。要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驱动新旧动能转换的发展阶段,有针对性地、分门别类地合理引进和使用人才,并建立分类引进人才的柔性机制与评价机制。通过健全集聚人才、用好人才、分流人才的柔性机制,形成以人才为主导的动能转换与项目配置格局。


2018年7月6日
浏览量:0
收藏
景观规划设计专题
景观规划设计专题
可行性研究报告专题
可行性研究报告专题
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题
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题
建筑设计咨询丨BIM专题
建筑设计咨询丨BIM专题

专题研究

农业综合开发专题
农业综合开发专题

泓域生态圈

规划设计

可行性研究报告

产业规划

景观设计

投资分析

营销策划